Linux下对Subversion实现对目录精细的访问权限的控制(2)
对于使用 svnserve 的用户来说,只有当 svnserve 运行的时候使用了 -r 参数,并且让多个代码库共享同一个目录权限文件(即 authz.conf 或 authz)时,不指明代码库名称才有可能惹麻烦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对每个代码库都会独立使用配置文件,毕竟每个项目的目录结构,都有很大不同,混在一起意义不大。因此一般来说,为简洁起见,都可以不指明代码库名称。本文全都指明了代码库名称,主要是为了将来扩展成同一个配置文件,以方便配合 Apache 服务器。
对于使用 Apache 的用户来说,它们二者可有着很大的不同,因为此时往往习惯于使用一个公共的目录权限配置文件。如果你使用了 SVNParentPath 指令,则指定版本库的名字是很重要的,因为假若你使用后者,那么 [/some/dir] 部分就会与所有代码库项目的 [/some/dir] 目录匹配。如果你使用 SVNPath 指令,则这两种表示方式就没有什么区别了,毕竟只有一个版本库。
父目录的 r 权限,对子目录 w 权限的影响把这个问题专门提出来,是因为在1.3.1及其以前的版本里面,有个bug,即某个帐号为了对某个子目录具备写权限,则必须对其父目录具备读权限。因此现在使用了1.3.2及其更高的版本,就方便了那些想在一个代码库存放多个相互独立的项目的管理员,来分配权限了。比如说央舜公司建立一个大的代码库用于存放所有员工日志,叫做 diary,而arm事业部只是其中一个部门,则可以这样做:
[diary:/]
@g_chief_manager = rw
[diary:/arm]
@g_arm_manager = rw
@g_arm = r
这样,对于所有arm事业部的人员来说,就可以将 svn://192.168.0.1/diary/arm 这个URL当作根目录来进行日常操作,而完全不管它其实只是一个子目录,并且当有少数好奇心比较强的人想试着 checkout 一下 svn://192.168.0.1/diary 的时候,马上就会得到一个警告“Access denied”,哇,太酷了。
默认权限如果说我对某个目录不设置任何权限,会怎样?马上动手做个试验,将:
[diary:/]
@g_chief_manager = rw
改成:
[diary:/]
# @g_chief_manager = rw
这样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设置。在我的 svn 1.3.2 版本上,此时是禁止任何访问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想要让某人访问某目录,你一定要显式指明这一点。这个策略,看起来与防火墙的策略是一致的。
只读权限带来的一个小副作用若设置了:
[arm:/diary]
* = r
则 Subversion 会认为,任何人都不允许改动 diary 目录,包括删除、 改名 ,和 新增 。
也就是说,如果你在项目初期创建目录时候,一不小心写错目录名称,比如因拼写错误写成 dairy,以后除非你改动 authz.conf 里面的这行设置,否则无法利用 svn mv 命令将错误的目录更正。
anon-access 属性对目录权限的影响你想将你的代码库开放给所有人访问,于是你就开放了匿名访问权限,在 svnserve.conf 文件中添加一行: anon-access=read 。可是对于部分目录,你又不希望别人看到,于是针对那些特别目录,你在 authz.conf 里面进行配置,添加了授权访问的人,并添加了 * = 标记。你认为一切OK了,可是你缺发现,那个特别目录却无法访问了,总是提示 Not authorized to open root of edit operation 或者 未授权打开根进行编辑操作 。你再三检查你配置的用户名与密码,确认一切正确,还是无法解决问题。
原来,Subversion 有个小 bug ,当 anon-access=read 并且某个目录有被设置上 * = 标记,则会出现上述问题。这个 bug 在当前最新版本上(v1.4)还存在,也许在下一版本内可以被改正吧。
解决的办法是,在 svnserve.conf 中,将 anon-access 设置成 none 。
上午上班的时候,Morson 来到 Michael 的桌子前面,说道:“你是否可以将我们的北京办、上海办目录,改成用中文的,看着那些拼音我觉得很难受?” Michael 心想,还好这两天刚了解了一些与 unicode 编码相关的知识,于是微笑地回答:“当然可以,你明天下午就可以看到中文目录名称了。”
使用 svn mv 指令,将原来的一些目录改名并 commit 入代码库,改名后的目录结构如下:
arm
├─工作日志
│ ├─总部人员
│ ├─北京办
│ └─上海办
├─公司公共文件参考目录
└─临时文件存放处
修改代码库的 authz.conf 文件,将相应目录逐一改名
UTF-8 格式的 authz.conf 文件,以及 BOM
将配置文件转换成 UTF-8 格式之后,Subversion 就能够正确识别中文字符了。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,即必须保证 UTF-8 文件不包含 BOM 。BOM 是 Byte Order Mark 的缩写,指 UNICODE 文件头部用于指明高低字节排列顺序的几个字符,通常是 FF FE ,而将之用 UTF-8 编码之后,就是 EF BB BF 。由于 UTF-8 文件本身不存在字节序问题,所以对 UTF-16 等编码方式有重大意义的 BOM,对于 UTF-8 来说,只有一个作用——表明这个文件是 UTF-8 格式。由于 BOM 会给文本处理带来很多难题,所以现在很多软件都要求使用不带 BOM 的 UTF-8 文件,特别是一些处理文本的软件,如 PHP、 UNIX 脚本文件等,svn 也是如此。
目前常用的一些文本编辑工具中,MS Windows 自带的“记事本”里面,“另存为”菜单保存出来的 UTF-8 格式文件,会自动带上 BOM 。新版本 UltraEdit 提供了选项,允许用户选择是否需要 BOM,而老版本的不会添加 BOM。请各位查看一下自己常用的编辑器的说明文件,看看它是否支持这个功能。
对于已经存在 BOM 的 UTF-8 文件,比如说就是微软“记事本”弄出来的,我们可以利用 UltraEdit 来将 BOM 去掉。方法是,首先利用“UTF-8 TO ASCII”菜单将文件转换成本地编码,通常是GB2312码,然后再使用“ASCII TO UTF-8(UNICODE Editing)”来转换到 UTF-8 即可。当然,这么操作之前,你肯定得先保证,你的 UltraEdit 保存出来的 UTF-8 文件的确是不带 BOM 的。
Subversion 为什么讨厌 BOM 呢?我不知道,毕竟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用户,不是开发人员。如果你感兴趣,并且英文够好的话,不妨参考一下这个讨论:
Subversion官方文档, Subversion 1.3变更记录, Subversion FAQ, UTF-8 常见问题, 2006.06.04, v0.1 在 首次发布 2006.07.07, v0.4 加入 www.woodpecker.org.cn 的 OBP 项目 2006.10.11, v0.5 修正部分错误,调整部分章节顺序 2006.12.05, v1.0 添加“权限简介”一节 调整“实战”章的章节顺序,添加一些说明,使之更具可读性 删除一些与 apache 服务器相关的说明 添加“目录表示法”一小节 重写了“authz.conf 之项目子目录”一小节- 最新评论